2019年马可•波罗-郑和国际海洋法律与政策暑期班第三周课程圆满落幕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9-07-22 | 阅读数:

2019年7月15日—7月19日,马可·波罗-郑和国际海洋法律与政策暑期班在厦门大学南强二307室顺利进行。暑期班这一周的学习主题为“国际海洋法与北冰洋”,本周授课专家为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法学院KristinBartenstein教授。

7月15日,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施余兵教授代表我院出席并主持了开班仪式。施余兵教授对来自世界各地的相关研究人员、学生以及Kristin教授的远道而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Kristin教授本周授课主要从以下五点内容展开:一是介绍北极与国际海洋法;二是讲解航行和西北航道;三是讲解开发非生物资源和扩大大陆架问题;四是讲解开发生物资源和公海渔业问题;五是讲解海洋科学研究。

Kristin教授逻辑鲜明、深入浅出、内容丰富的讲授令学员们受益匪浅,并利用地图让学员对北冰洋地区的了解更加直观、生动。学员们纷纷在课堂上踊跃提问,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7月18日下午15:00,马可·波罗-郑和国际海洋法律与政策暑期班的师生们参观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三所)。

讲解员首先对海洋三所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海洋三所创建于1959年,是自然资源部直属的国家公益一类综合型海洋科学研究机构,主要从事海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促进海洋科技进步,为海洋管理、公益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及海洋安全提供科技支撑。海洋三所重点发展深海生物研究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全球变化与区域海洋响应、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保护、应用海洋学四个学科领域13个研究方向,拥有10个研究部门(含自然资源部属2个重点实验室和1个工程中心),以及面向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为主的厦门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在深海微生物研究、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等学科领域居全国领先地位,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研究及应用具明显优势,部分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经过60年的发展,海洋三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为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员们还参观了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实验室。海洋三所保藏有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灰鲸标本和十万多份生物标本,拥有国家级深海微生物资源库,国内最先进的4500吨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向阳红03”船自2016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来,已圆满完成了多个综合调查航次任务。

7月19日下午,暑期班师生们满怀期待地乘坐大巴来到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参观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讲解员首先对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做了详细的介绍。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依托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于2005年3月启动建设,2007年6月通过科技部验收,2010年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拥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和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实验室瞄准与全球变化有关的重大科学问题,直面国家对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需求,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台湾海峡及其毗邻海域为典型研究区域,主攻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与海洋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深入研究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洋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为我国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基础和科技支撑,成为对外开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环境科学的基础性研究和人才培养与聚集的重要基地。

随后,讲解员带领学员参观了海洋生物标本和气象、海水PH测试等多个功能实验室。通过这次参观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海洋知识,也让同学们体验到海洋的乐趣,对未来从事海洋研究充满着热情与向往。

随着学员们收获满满地走出实验室,本周的课程也告一段落。暑期班办班特色之一便是采取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将课堂教学与参访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至此,第三周课程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