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新时代全球海洋治理”国际讲习班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1-09-20 | 阅读数:2021年9月13日至17日,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和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联合举办首届“新时代全球海洋治理”国际讲习班。围绕海洋治理这一主题,讲习班邀请了八位教授担任主讲,包括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乔方利研究员,大连海事大学黄渤海研究院名誉院长邹克渊教授,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高圣惕教授,南开大学白佳玉教授,武汉大学边界与海洋研究院蒋小翼教授,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罗刚博士,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张克宁教授和施余兵教授。讲习班由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钟慧副教授和林蓁副教授线上主持。本次讲习班共收到来自二十八个国家近两百份申请,包括相关研究智库和大学的研究人员及学生。
本次活动开幕式特别邀请了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张海文所长和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副院长施余兵教授致辞。张海文所长首先介绍了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的概况,新时期海洋治理的现状,施院长而后介绍了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的发展概况,并欢迎各位学员线上听会。
本次讲习班主要聚焦八大主题:主题一“全球海洋治理的法律和政策”,主题二“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实施计划和中国行动方案”,主题三“国际海洋环境法”,主题四“BBNJ国际谈判相关的法律问题”,主题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的争端解决机制”,主题六“国际海底矿物资源勘探开发制度的发展”,主题七“北极治理的法律与政策”,主题八“南极治理及南极条约体系”。
主题一“全球海洋治理的法律和政策”由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罗刚博士主讲。罗刚博士先以世界海洋正面临着的诸多挑战为切入点,说明了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性,以公约的条款为基础,阐述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从介绍国际法的基本概念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基本概念出发,指出《公约》并没有涵盖所有有关海洋的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和尊重《公约》本身存在的限制以及《公约》规定事项的不完整性,简要分析目前全球海洋治理中面临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最后罗刚博士呼吁本着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坚持和平可持续发展,共同维护海上和平,维护国际法治秩序。在讲座的讨论环节中,罗刚博士对有关未经许可的军事无人船进入领海的问题以及无人潜航器(AUV)是否属于船舶的问题作出解答。
主题二“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实施计划和中国行动方案”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教授主讲。乔方利教授首先简述联合国海洋十年基本内容,重点介绍了实施计划结构、愿景与使命、面临的十大挑战。随后,他强调目前挑战与机遇并存,例如:观察以及监控能力不足,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海洋的认识不足。紧接着,乔方利教授结合工作经验拟议中国行动计划,指出我们应积极且深度参与,从加强全球联合观测,共享高新技术;改进全球海洋、台风和气候预报;提高对沿海和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科学认识;加强海洋十年框架下能力建设等方面,向世界展示中国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推广中国经验。在讲座的讨论环节中,针对这十年哪一种新技术会改变研究、了解海洋的方式,遥感技术能否在深海测量海洋参数等问题,乔方利教授逐一予以回答。
主题三由武汉大学边界与海洋研究院蒋小翼教授主讲,题为“国际海洋环境法”。蒋小翼教授首先介绍了海洋环境的价值,介绍了其面临的威胁,包括渔业资源危机、污染、对生境的破坏、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引出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接着介绍了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律框架,包括海洋法公约和海洋环境保护的区域条约与协定,并着重介绍了海洋污染的来源和类型,以及海洋污染损害的责任和赔偿。最后对海洋法公约及相关条约和协定作了评价,并对国际海洋环境法的前沿进行了展望。在讲座的讨论环节中,蒋小翼教授就尚未批准海洋法公约的国家是否要对违反公约的行为负责,现行法规是否足以保护海洋环境免受海底采矿的影响,以及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放事件相关法律问题进行逐一解答,并分享了在世界范围内打击IUU捕捞,控制污染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经验。
主题四“BBNJ国际谈判相关的法律问题”由厦门大学施余兵教授主讲。施余兵教授首先介绍了BBNJ国际谈判的背景和最新进展,引出了ABNJ是否包括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以及争议海域和国家管辖范围变化带来的相关问题。接着施余兵教授介绍了谈判至今达成的共识和产生的分歧,比如MGRs、ABMTs(包括MPAs)、EIAs和CBTT相关的问题,并以北极理事会、2018年CAO渔业协定和BBNJ协定的关系为例着重介绍了不损害条款。随后,施余兵教授介绍了BBNJ协定适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与公海自由原则面临的困境及可能的解决路径,并分析了协定谈判的前进方向。在讨论环节中,施余兵教授对有权讨论和达成海洋遗传资源协议的国际论坛,BBNJ谈判对管理采矿和海洋遗传生物多样性的国际组织的选择以及《南极条约》是否是环境问题国际合作成功的象征等问题作出解答。
主题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的争端解决机制”由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高圣惕教授主讲。高圣惕教授首先从争议的存在、存在关于解释或适用《公约》的争议、对争端的定性三个方面对管辖权进行解析。接着介绍了《公约》第十五部分争端的解决,其中包括在根据第二节诉诸强制程序之前和平解决争端的一般义务和某些手段、解决争端的强制程序、第二节程序适用性的限制和例外。与此同时,高圣惕教授详细剖析了部分条款,例如作为连接第一节和第二节桥梁的286条。此外,他还重点分析了如何使用281条,构成290条的要素,297条与298条之间的联系等问题。讨论环节中,高圣惕教授就强制调解条款是否是对程序范围外的争端进行“强制”谈判的一个很好的替代方案,对《公约》第298条规定的调解程序强制性有何看法等问题进行逐一回答。
主题六“国际海底矿物资源勘探开发制度的发展”由厦门大学张克宁教授主讲。张克宁教授首先以《公约》为切入点,介绍了区域的概念,海洋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地点和潜在价值。随后,他介绍了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理念,国际海底管理局的组成架构和投票规则。紧接着,张教授分别介绍了多金属硫化物、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这三种海底矿藏的相关勘探规章发展。并提出目前国际海底管理局的工作重点在《“区域”内矿物资源开发规章》,聚焦包括财政问题、环境影响评估问题、以及企业部运行这三大问题。最后,张教授介绍了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的帮助下,海底矿产资源这一领域发展迅速,国际海底管理局与多国签订了勘探、开采海底矿产资源的合同,发布了一系列报告文件,为海底矿产的开发、保护和国际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题七“北极治理的法律与政策”由南开大学白佳玉教授主讲。白佳玉教授首先以《公约》为切入点,阐释《公约》与北极治理的关系,随后对《公约》第234条进行独到分析,并介绍加拿大、俄罗斯等北极国家对该条款适用。紧接着,白教授就《极地规则》及《斯瓦尔巴条约》的内容、影响等方面展开叙述,并对北极理事会的成员构成、设立进程、作用以及观察员制度进行介绍。最后,白教授以中国的北极观为出发点,探讨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定位、中国北极政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认为中国的北极政策的特点是以国际法为基础,追求共同利益;与此同时,白教授以合作为关键词,引出中国在北极治理体系中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航运治理、渔业治理、科学研究和数据分享等方面的贡献。在讲座的讨论环节中,白佳玉教授对《公约》234条表意不明的文字应如何进行解释,北极法律体系的类型以及中国如何形成有益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实现北极权益等问题作出解答。
主题八“南极治理及南极条约体系”由大连海事大学黄渤海研究院名誉院长邹克渊教授主讲。邹克渊教授首先介绍了南极洲的特点以及发现探索历史,随后全面系统的介绍南极条约体系,从制定的政治时代背景到南极条约体系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1964年《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1972年《南极海豹保护公约》,1980年《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1988年《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等条约。紧接着,邹教授就有关条约的发展状况诸如气候变化、海洋保护区制度、生物勘探等方面展开叙述,并展望了公约体系的未来。最后,邹教授探讨中国对公约的有关贡献,认为中国在科学方面、捕鱼业方面、环境保护方面、旅游业方面以及对条约的补充完善作出重大贡献。在讲座的讨论环节中,邹克渊教授对《南极条约》是第一个关于不扩散核武器的国际公约、《马德里议定书》在2048年到期后会产生的问题作出解答。
随着国际海洋法的深入发展以及海洋风险的不断增加,“全球海洋治理”已成为海洋领域合作的重要问题。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成为政府和学界的焦点,包括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BBNJ国际谈判、南北极国际合作、海底矿藏的勘探开发,争端解决机制研究等重点议题。在此背景下,本次讲习班聚焦学术前沿动态,汇聚各领域专家,打造国际一流平台,为来自全球各地的学员提供了学习和交流机会。本次讲习班期间,学员们认真听课,积极提问问题,教授们结合自身多年积累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讲习班结束后,学员反响积极,表示授课理论性高、内容合理殷实,开拓了学术视野,了解了海洋法前沿发展议题,受益良多。
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自成立以来研究院研究团队持续对南海问题、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国际谈判、国际海底区域开发规章的制定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跟踪与研究。南海研究院与《公约》设立的三大机构建立并保持了密切合作关系,其中:国际海底管理局长期资助和支持我院“马可·波罗—郑和国际海洋法律与政策暑期班(Marco Polo - ZHENG H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Oceans Law and Policy)”的举办;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多位委员多次参与我院举办的系列学术活动;国际海洋法法庭长期订阅我院中英双语刊物《中华海洋法学评论》,法庭多位法官与我院在学术会议和授课等方面开展了较多合作。
图/林雅星、肖桐、陈毓慧、刘家隆、鄢攀曲、王鑫
文/林雅星、肖桐、陈毓慧、刘家隆、鄢攀曲、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