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情势分析:两岸南海合作需行动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4-09-01 | 阅读数:

http://www.CRNTT.com 2014-08-29 00:46:52

傅昆成指出,近年来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海干扰、袭击、抓扣中国渔船的行动不断升级,而且手段凶狠、袭击海域扩大,追袭时间长,处罚手段严厉。(中评社记者摄)

中评社汕头8月29日电(分析员 杨犇尧 陈耀桂)南海是两岸中国人的南海,两岸在南海问题上应积极经营,行动起来。8月25日至27日于广东汕头市举行的“海峡两岸海洋经济合作交流会”上,与会官学及产业界人士除了关注两岸海洋经济合作,也关注南海主权的维护,会议的其中一项重要共识,是两岸南海合作需要行动,需要看到成效。

与会人士认为,南海是涉及领土主权、国家安全、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长期以来,两岸在南海问题上互信不足,合作的深入有难度,这一状况应该改变;两岸在南海问题上合作有利于维护共同资源和利益。

一,南海资源和利益多年来受菲越等国家侵占,两岸合作首先是维护共同主权。

南海很多岛屿被一些东盟国家占据多年,再不及时采取行动,其事实占有将依法有据。从政治、经济或外交立场等角度看,两岸都有共同维护南海主权、共同开发南海资源的必要,而且具有紧迫性。

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助理教授徐鹏认为,近年菲律宾射杀台湾渔民、抓扣大陆渔民的事件时有发生,进一步证明两岸护渔的必要性。目前,两岸均加强护渔及执法力量,但若要更好发挥力量,两岸应加强合作、联合护渔,弥补各自不足;另外,应借鉴外国经验,海军可以加入海上执法。

广西师范大学桂台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刘澈元认为,两岸可以在不言自明的“默契”下“联合”声索南海主权,共同探索和争取九段线的法律地位。

刘澈元认为,在南海问题上两岸是否需要合作,在大陆不构成问题,但在台湾则是一个当局有反复、民间有分岐的争议性议题。另外,台湾处理与区域外国家关系的策略还受制于台美关系及美国亚太战略的变化。

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院长傅昆成指出,近年来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海干扰、袭击、抓扣中国渔船的行动不断升级,而且手段凶狠、袭击海域扩大,追袭时间长,处罚手段严厉。南海侵渔事件严重损害了两岸渔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并在一定程度上使渔民对于远赴中南部外海作业心存疑虑。两岸一致对外,维护南海主权及渔业资源非常迫切。

二,两岸在南海问题上合作,在经济层面,归根到底是推进产业合作。

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潘锡堂表示,两岸发展海洋合作应有四个着力点,第一是有效实现两岸海洋开发的资源与技术合作;第二是构建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平台;第三是立足两岸现有的航运港口,完善物流体系;第四是强化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他认为,大陆海洋经济区域布局基本形成,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海洋中心经济区发展迅速,而台湾也日益增加对海洋经济的投入,以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领域,两岸合作不仅有助于此优势资源的互补,也将为两岸经济合作模式的延伸提供更有效的平台。

广州中山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林江教授认为,由于捕捞强度过大、水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及法律管理滞后等原因,广东省的海洋渔业资源正面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渔业资源的衰竭等难题,海洋渔业资源的公共资源性质是其被过度利用的主要原因,海洋渔业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明晰或界定不当,从而使海洋渔业资源具有公共资源的性质。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唐永红认为,广东省作为南海渔业资源的最大使用者,应在南海渔业资源“共同开发”中有着最为现实的利益,且目前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的各项管理制度上存在缺陷,过度不闹现象较为严峻,因此,只有走综合开发之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出发,借鉴台湾地区在渔业治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把优化广东省渔业作业结构、鱼种保护剂市场开拓等措施落到实处,才能减轻南海海洋渔业资源的捕捞强度,有利于南海渔业资源的永续发展。

三,两岸在南海问题上合作的建议;官方如果不便做、不愿做,民间应先行。

刘澈元认为,台湾处理与区域外国家关系的策略受制于台美关系及美国亚太战略的变化。从目前两岸互动的种种迹象看,两岸政治协商在获得突破性进展之前,两岸官方在南海的合作尚无法启动,两岸在南海问题上进行政治、军事合作也不现实。

因此,刘澈元认为,单一方式彻底解决南海问题存在不同的局限,而不同方式组合下解决南海问题,则是一种可行的策略。具体而言,军事威慑下以共同开发为核心的经济合作,应作为当前解决南海问题的基本策略取向;在经济合作减缓区域紧张局势,降低军事冲突可能的基础上,开展军事威慑下针对不同声索国的政治谈判,是第二阶段的策略取向。以上策略可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赢得时间,也可为两岸联合解决南海问题提供空间。

在海洋经济合作方面,福建社科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苏美祥认为,深化海洋经济领域的合作是促进两岸经贸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两岸开展海洋经济合作,应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先行先试优势,重点在现代海洋服务业、海洋旅游、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展开合作。

在开发南海渔业资源方面,唐永红认为,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存在渔业捕捞强度过大、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及渔业共管机制协商进展缓慢等问题,针对这些缺陷,可以从台湾地区的渔业管理中学习经验,包括建立渔业权制度,综合有效利用渔场之内的水产资源,促进沿岸渔业的永续发展,同时实行特色渔业养护,并实行减船与休渔制度。

傅昆成则认为,在管理层面,两岸应尽快展开南海外海渔业资源的调查评估,加强南海渔业执法合作;联合开展南海外海的护渔行动。在民间层面,两岸可携手设立南海渔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岸渔业协会需在海难救助、纠纷调解、涉外法律援助等领域加强交流合作。

傅昆成指出,长期以来南海渔船集中于北部近海作业,加之中越北部湾划界影响,北部近海渔业资源在强大捕捞压力下业已衰退,在这样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南海大批渔船和渔民需寻找新的出路,引导渔船渔民向南海中南部外海转移,开发鸢乌贼和金枪鱼资源,对减轻近海捕捞压力、促进渔业资源休养生息、改善渔民生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傅昆成说,目前大陆渔船基本装备较差,不完全具备开发外海渔业资源的条件,同时,越南、菲律宾等国频繁在南海实施侵渔行动,对中国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危害,这些国家还运用各种手段疯狂掠夺南海渔业资源。对此,大陆应尽快联合具有远洋渔业优势的台湾地区,实现两岸渔业优势互补、一致对外。在目前复杂的形势下,这将是中国维护南海主权的开拓性一步。

汕头市台港澳研究会会长李科裕认为,本次“海峡两岸海洋经济合作交流会”取得一些重要共识,也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包括两岸应共同维护南海主灌、加强与推进海洋经济产业合作、优势互补,合作中要注重保护海洋生态,以及发展海洋旅游等等,本次会议气氛活跃,探讨务实,十分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