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 仁爱礁纠纷或可推进“准则”洽谈
发布时间: 2013-05-27 | 阅读数:仁爱礁的冲突虽使区域局势再度升温,但有学者认为,各国将多少从中增进对对方底线的了解,更清楚知道可被接受的行为和语言界限。
中菲舰船现身仁爱礁令南中国海局势再起波澜,不过受访学者认为,这最新的冲突对推进“南中国海行为准则”洽谈未必是坏消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受访时指出,由于欠缺行为规则约束有利害关系的相关国家,南中国海早已形成了“谁先占据,谁就有理有利”的现象。中国近年加强海上维权工作,间接阻断了这个趋势,才会一再与邻国起冲突。
南沙群岛仁爱礁的争夺便是最新例子。中菲舰船近日相继出现在主权受争议的仁爱礁附近。菲律宾就此抗议中国闯入其专属经济区;中国则指责菲律宾意欲打桩加固自1999年就“坐滩”仁爱礁的菲律宾登陆舰,占据中国岛礁。
仁爱礁的冲突虽使区域局势再度升温,但王湘穗认为,各国将多少从中增进对对方底线的了解,更清楚知道可被接受的行为和语言界限。他说,“这有助区域回归到和平谈判的轨道上来……对‘南中国海行为准则’可以是正面的推进。”
然而,如果中菲双方没有适当保持克制,仁爱礁纠纷也可能进一步升级,破坏中国和亚细安之间的友好氛围,影响“准则”的推进。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却认为,中菲在仁爱礁正面冲突对峙的可能性不大。
这是因为菲律宾国防部长前天已表示不会加派人员进入受争议的海域。吴士存在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菲律宾的这一决定是“明智的”,显示他们已从黄岩岛事件中吸取教训,知道如何避免让事件进一步升级。
他说,“仁爱礁事件将再次提醒各国制定行为准则的迫切性。”他解释:“‘准则’是一种危机管理机制,有了‘准则’,各国就可根据其框架解决冲突,也就不至于采用现在这种手段,相互来回刺激。”
南中国海海域和岛礁的主权纠纷长期困扰中国和周边亚细安国家。为此,亚细安20年前便提议出台准则,规范各方在南中国海的行为并协助化解纠纷,只是进展缓慢。中国与亚细安在2002年签订《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后,一直拖到前年才就《宣言》的实施准则达成协议,朝制定具法律约束力的“准则”迈进一步。
可是去年4月的黄岩岛事件再影响“准则”的制定。中菲两国公务船在黄岩岛海域对峙,虽然事件最后平安化解,但事后,亚细安内部对南中国海问题的看法分歧明显加剧。
而近日仁爱礁的争夺让中菲关系雪上加霜。人民网昨天转载中国国防大学学者范进发的文章,呼吁中国当局“强有力的回击”菲律宾。
文章说,中国对菲律宾军舰“耍赖坐滩”仁爱礁的行为已经忍让了14年,建议当局对菲律宾军舰进行围困,断水断粮,迫使其离开。文章还说,“此时采取这种措施也是战略上对菲律宾枪杀台湾渔民有力支援,必将赢得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支持。”
讽刺菲防长如网络愤青
中国官方媒体《环球时报》昨天刊登社评,讽刺菲律宾国防部长犹如网络愤青,并指其为仁爱礁“斗争到剩最后一人”的言论“滑稽可笑”。
社评说,中国不希望南中国海发生战争,在和菲律宾的海上对峙中也“永远不要开第一枪”。可是中国也要“准备好让菲律宾长期不能忘记的第二枪”,而菲律宾在南中国海上的人力和物力投入绝对无法和中国比拼,菲律宾“一定会在一场马拉松式的维权竞赛中最终输掉”。社评称,“如果菲国防部真有意思在仁爱礁打一仗,……中国将被迫成全菲律宾军队的爱国主义表演。”
(编辑:江丹)